在生物質無法用于更高價值用途的情況下,干式堆疊 —— 即收集樹干、樹枝、樹梢、樹葉和細枝并將其儲存在儲存艙內 —— 可能成為一種高效且經濟的二氧化碳移除(CDR)方法。世界頂尖森林碳專家之一法比亞諾?西門尼斯(Fabiano Ximenes)博士表示,木材廢料的處理能在長期碳組合中發揮重要作用。
“多年來,我們做了大量工作來研究木材產品在垃圾填埋場處理過程中的碳動態,” 西門尼斯博士近日告訴《木材中心》(Wood Central),“我們發現,若將木材產品置于垃圾填埋場的厭氧環境中,它們會成為長期的碳儲庫。”
西門尼斯博士還提到,近年來,像 Inter.Earth 這樣的初創公司已展現出巨大潛力 —— 該公司去年獲得 825 萬美元投資,用于擴大其專有碳捕獲解決方案的規模。他們證明,澳大利亞本土樹種(包括桉樹和金合歡)可通過 “干式堆疊” 儲存在密封的地上艙室或地下合適深度與條件的環境中,實現生物質的碳價值。
“這些樹種適應干旱地區環境,能在低價值土地上實現高生物質(二氧化碳捕獲)產量,這對我們實現低成本 CDR 大有裨益。”Inter.Earth 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霍華德?卡爾(Howard Carr)博士說。他表示,這家初創公司正利用那些本將被制成生物炭的已清理成條堆的人工林樹木,這不僅為土地所有者帶來意外收益,也為拯救地球貢獻力量。
卡爾博士還指出:“所選樹種的木質生物質具有高碳氮比、高結晶纖維素和芳香單寧含量,這些特性都能增強其抗分解能力。所有儲存的干燥生物質在放入干式堆疊艙時都會稱重、取樣,并分析水分和總有機碳(TOC);在堆疊艙封閉后,每 30 天還會定期檢測。生物質捕獲的二氧化碳是通過‘生物質重量 ×TOC’計算得出的,而非估算或模擬,這確保了 CDR 計算的準確性、可驗證性和可靠性。”
卡爾博士介紹,Inter.Earth 的干式堆疊生物質有兩個來源:一是 20 世紀 90 年代至 21 世紀初的 MIS 計劃(植被管理激勵計劃)中種植的大量桉樹 —— 這些桉樹種植時未考慮與未來樹木加工設施或港口的距離;二是 “自主種植生物質”,即他們在自有土地上種植 13 種高產、適應干旱地區的澳大利亞桉樹和金合歡。種植布局經過優化,設有通道便于樹木管理,包括通過輔助灌溉提高幼苗存活率和早期生長速度,以及后續的采伐與運輸。
“自主種植生物質是我們首選的原料來源,因為這種垂直整合能讓我們全程掌控供應鏈,并合法擁有干式堆疊場地。不過,這需要在土地購買、種植園建立和管理方面投入相對大量的前期資金,且首次采伐、CDR 產出和收益需等待約 4 年時間。”想了解更多木業信息,歡迎關注木材之家mucaiho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