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時期的景觀改造——即清除天然草原,代之以外來木材種植園和茶園——是印度尼爾吉里丘陵草原鳥類數量急劇下降的罪魁禍首。一項發表在《全球變化生物學》期刊上的新研究《熱帶山地生態系統中殖民時期景觀變化導致草原鳥類物種減少》顯示,研究人員分析了超過170年的土地覆蓋圖和鳥類觀測調查數據。
“這項研究的獨特之處在于,我們將兩個世紀前的歷史數據集與如今的實地采集數據進行了對比,”該研究的第一作者、康奈爾鳥類學實驗室的博士后研究員維賈伊·拉梅什說,“我們證明,地圖、狩獵記錄和博物館標本可以用來估算基準環境條件,進而與現代生態調查數據和衛星圖像進行對比。”
該研究團隊由哥倫比亞大學、康奈爾鳥類學實驗室K·莉薩·楊保護生物聲學中心、印度科學教育與研究學院(蒂魯帕蒂)以及其他10家機構的科學家牽頭,發現自19世紀50年代以來,90%的草原鳥類數量相對豐度有所下降。研究涉及的9種草原鳥類中,有8種的種群數量顯著減少,其中尼爾吉里鷚和馬拉巴爾百靈的數量下降幅度最大。
“英國殖民者將草原視為荒地,這種觀念導致了如今在這個生物多樣性極高的地區大規模種植茶葉和外來木材物種(如金合歡、桉樹和松樹),”拉梅什說。然而,頗為意外的是,作者發現他們研究的53%的森林鳥類在過去兩個世紀中并未出現如此劇烈的數量下降。“尼爾吉里丘陵的一些森林鳥類似乎在利用人工林場,盡管這些單一樹種種植園無法提供原生森林那樣復雜的棲息地結構,”拉梅什補充道。
但作者強調,這一結果特定于印度的歷史背景,并不能證明種植園適合替代所有森林鳥類的棲息地。與遷入人工林場的森林鳥類不同,該地區的草原鳥類幾乎沒有其他替代棲息地:“如今我們正以極快的速度失去草原,這對依賴這些獨特棲息地的動物造成了連鎖影響。雖然森林保護無疑需要持續關注,但我們希望我們的研究能促使政策制定者同樣優先考慮草原的保護和恢復。我們想讓讀者明白的核心信息是,像草原這樣的開放式自然生態系統是被低估的生物多樣性熱點,”拉梅什說。研究結果現已向公眾開放,拉梅什希望保護從業者和印度林業部門能評估哪些地區已從草原轉變為種植園,以及哪些地區應重點進行恢復。想了解更多木業信息,歡迎關注木材之家mucaihome.com。